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,是我国南北地理、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。全市总面积1.89万平方公里,人口913万人,辖8县2区和羊山新区,1个国家高新区、9个省开发区及正在建设的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。信阳是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。
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,有黄、赖、罗、蒋等13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,被誉为“中原侨乡”。信阳地域文化特色鲜明,商周、春秋、战国以来,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交融,形成了独具魅力的“豫风楚韵”。现存有裴李岗文化、仰韶文化、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,是子路问津、亡羊补牢、优孟衣冠、司马光砸缸等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发源地,出土了新中国第一套最完整的战国编钟,用它演奏的“东方红”乐曲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响彻太空,有孙叔敖、黄歇、费祎、魏延、陈元光、马祖常、何景明、宋士杰、周祖培等信阳籍历史名人,有信阳民歌、皮影戏、花鼓戏、大鼓书、彩绘泥塑、剪纸等大别山民俗风情。
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。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,被誉为“红军的摇篮、将军的故乡”。土地革命时期,这里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——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,是党的重要建党基地;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战场;解放战争时期,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、走向全国胜利的战略转折地。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、红二十五军、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,走出了许世友、李德生、郑维山、尤太忠等69位开国将军,留下了709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和革命旧址,有30多万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生命,创造了“28年红旗不倒”的奇迹,铸就了以“坚守信念、胸怀全局、团结奋进、勇当前锋”为内涵的大别山精神。
信阳是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。信阳环境优美,气候宜人,被誉为“北国江南、江南北国”。信阳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,辖区内5个县区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,新县、浉河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新县、商城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,新县、光山县入选全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.21%,环境空气质量PM2.5和优良天数为全省第一;拥有大中小水库1115座;境内有2244种野生动物和2734种高等植物。全市共有3A级以上景区87家,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,4A级旅游景区21家,3A级旅游景区64家。云中公园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,素有“万国建筑博览园”之美称;豫南明珠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,享有“中原第一湖”之美誉;出山店水库是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,被誉为“千里淮河第一坝”,信阳是全国少有的中心城区附近拥有两座大型水库的城市。
信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。信阳承东启西、连南贯北,在3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郑州、武汉、合肥三个省会城市,是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。京广、京九、宁西三条铁路和京广高铁,京港澳、大广、淮固、沪陕、淮信、许信、上罗七条高速,106、107、220、230、312、328六条国道在境内形成多个十字交叉,已实现“县县通高速、乡乡通干线、村村通硬化路。”淮河淮滨港、固始港航运可通江达海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前列,普通干线公路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第二,内河水运通航里程全省第一,信阳港·淮滨中心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万标箱。明港机场直飞上海、深圳、重庆等十余座城市。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凸显,形成了覆盖城乡、内联外通、层次分明的公铁水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
信阳是物产丰富的资源宝地。信阳是中国毛尖之都,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,2023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9.84亿元,连续14年位居全国前三位。信阳是河南传统餐饮历史文化名城、河南茶筵之乡,信阳菜历经千年的积淀和发展,以鲜、香、爽、醇、中的独特味道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及26个国家和地区。目前已推出60道省市地方标准“信阳菜”,在全国认定挂牌240家品牌示范店。信阳盛产水稻、小麦、油茶、板栗、银杏、红黄麻等作物,粮食产量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。信阳矿产资源丰富,珍珠岩、膨润土、沸石等非金属矿规模和矿石质量闻名于国内外。
信阳是前景广阔的希望之城。信阳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,是《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》和《“十四五”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》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,是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点支持地区。2023年,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.5%,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亿斤以上,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.7%;地方财政总收入207.48亿元,同比增长5.7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.61亿元,同比增长3.4%,其中税收收入99.24亿元,同比增长2.9%,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.1%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9元,比上年增长7.1%,增速居全省第1位。全年接待游客5442.3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349.9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38.6%、55.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