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:建好政务服务总枢纽 实现一网通办再突破

2025年09月01日 来源:信阳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

  近年来,信阳市紧紧围绕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目标,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,持续强化区块链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流程应用,整合联通市县两级审批业务系统,建设升级更智能、更高效、更便捷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(二期),由点及面完成市县乡延伸全覆盖,打造全市政务服务“一张网”,推动“一网通办”效能迈向新高度。

  一、强化数字赋能,以系统集成夯实“一网通办”基础

  对标国内一流政务服务平台标准,建设升级以群众需求为驱动、业务办理为导向、数字应用为支撑的信阳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(二期),打造四级全覆盖、系统全联通、服务全周期的智慧政务“总枢纽”。一是纵横贯通“一条线”。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(二期)为主线,纵向推进市、县、乡、村政务服务一体化贯通,横向全面提升PC端、移动端、自助端、大厅端、客服(12345)端“五端”服务能力,对PC端界面布局重新设计优化,新增智能搜索、智能导办、语音点读、屏幕辅助、适老改造等交互式功能;完成“豫事办”分厅接口适配、页面开发、功能接入等,梳理上架高频事项410项,同步建设“i信阳”城市级APP,打破“条块分割+权责模糊”壁垒,将各部门各单位政务服务、生活服务、惠民服务、传媒服务等全部接入,打造“三端一体”掌上办事总入口,形成特色城市生活服务品牌;升级自助办服务系统,集成人脸识别、身份证识别、自助缴费打印等功能,实现市县乡政务服务自助终端使用的10余个业务系统级联对接;开发线上线下帮办代办服务系统,按照高频事项、建设项目、涉企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,企业群众可以快速通过专区定位所办理业务,全程委托开展帮办代办,升级无声叫号、消息提醒等功能,营造舒适、有序办事环境;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联动机制,推行“你呼我应”有诉即办、“政务治理”未诉先办,信阳市12345热线运行监测排名进入全国第12位,蝉联全省第一。二是强化平台“三支撑”。优化业务支撑平台,建设事项中心、表单中心、办件中心、AI审批中心,对各类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流程标准化梳理,实现个性化申请表单设计管理,汇聚系统办件数据开展统计分析,提升办件效能;增强“四电”支撑应用,优化升级电子证照库,建设电子印章共享互认服务平台、电子签名系统、电子材料系统并全部嵌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,累计完成电子证照制证346万余条,调用224万余次,创新建立证照到期前主动提醒服务机制,编制《证照到期前提醒事项目录》,梳理12个审批部门相关服务事项51项,建立市场监管、卫健、住建等重点领域行政许可证照信息库5000余条,向办事群众精准发出提醒通知300余次;夯实技术支撑底座,建设知识库管理系统、人工智能技术中台、云端导办音视频支撑平台,更好满足业务需求。三是技术创新“N应用”。充分发挥市级平台应用创新能力,打造智能审批、智能导办、云端导办、数字政务门牌、刷脸办、免证办、“政务服务+大模型”数字人等一系列服务应用场景。大力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省平台对接联通,推动全市范围内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同质办理,国家、省级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办件总量累计达18万余件,稳居全省前列;以“山哥茶妹”城市IP作为形象,上线“人工智能+大模型”政务数字人,研发“边聊边办”智能审批功能,提供智能导办、表单智能预填、智能预审、智能审批等服务,公积金提取、房屋租赁备案、新建商品房不动产登记办理等58个高频事项实现“秒批秒办”,推动政务服务从传统“人工审查”到“智能审批”的无人工干预模式转变。

  二、优化顶层设计,以市县协同激活“一网通办”动能

  坚持从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出发,牢固树立全市“一盘棋”理念,强化顶层设计、规划建设、组织推进,全力推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县区延伸。一是统筹协调“全动员”。按照“统筹规划、整合资源、优化布局、提升功能”原则,围绕平台运行、大厅分区、综窗改革等状况,多次深入县乡开展调研摸底,收集平台延伸意见建议,统筹对各县区的网络设施、硬件设备、历史数据、用户群体、功能模块等技术条件开展科学评估,制定印发更集约、更合理、更易操作的《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县区延伸实施方案》,组织开展平台延伸动员部署,营造上下联动、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。二是平台架构“全覆盖”。根据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架构,不断优化升级平台功能,实现基层办理、办件上报、办件监控、查询统计等应用功能与权限拓展,把系统应用功能延伸至8县3区200余个乡镇,全面梳理县乡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,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成事项调整固化,汇集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受理、审核、审批、管理人员信息,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系统配置帐号和开通权限,打通平台延伸“最后一米”。三是业务系统“全联通”。在逐步完成各县区新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切换基础上,从源头打破以往政务平台“条块分割”“各自为战”的壁垒,大力推动县级自建业务系统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接尽接,完成系统数据清洗并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归集,确保数据无缝对接、业务高效协同,真正实现“网络通”“数据通”“业务通”“系统通”。同时,加快推动硬件设施设备对接,将县乡大厅配备的电脑、高拍仪、身份证读卡器、平板评价器及打印机、好差评、叫号设备等硬件实现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,完成网上预统一预约、统一叫号等功能的联调联试。四是推广应用“全方位”。通过制定培训手册、实操视频、现场培训等方式,组织对各级大厅窗口受理人员、审批服务人员进行全流程、常态化操作培训,建立健全平台运行评估监督机制,广泛收集平台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,持续推进平台优化升级,提高群众满意度。

  三、深化流程重塑,以数据共享提升“一网通办”质效

  全力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建设,优化政务服务流程,汇聚政务数据资源,实现政务服务跨地区、跨部门、跨层级协同办理,大幅提升“一网通办”服务效能。一是办事流程同标准。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,对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开展5次革命性、系统性流程再造,重构申请条件、申报方式、受理模式、审核程序、发证方式等审批环节,在全力推动国家、省级重点事项有序办理基础上,创新推出充电桩报装、不动产登记、公积金提取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市级“一件事”30项,彻底解决“上多网、进多窗、跑多次”等难点堵点问题。以“企业、居民充电桩报装一件事”为例,高效集成供电、公安、城管、住建等4个部门6个事项,叠加报装过程的勘探、施工、维护等服务,梳理低压居民、低压非居民、高压三大服务场景,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“一件事”专区上线“充电桩报装一件事”,企业群众办理充电桩报装只需线上一次性提交材料,相关数据精准送达各审批部门,全市“充电桩报装”实现标准统一、服务同质,最少仅提供2项材料,最快1个工作日即可办结,办事效率提升80%。二是数据资源同开放。以往企业群众办理跨部门审批业务,由于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存在壁垒、无法共享,导致审批流程慢、手续繁、耗时长,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升级上线后,以省、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,大力推动全市政务数据汇聚,累计接入48个市级部门数据9.48亿条,调用1085万余次,交换数据332亿余条,上线运行市级数据直达专区,完成新旧共享交换平台6.2亿条数据割接转换,汇聚国家、省数据资源1.6万条,凡是能够通过数据共享获得的材料,一律免于提供纸质文件,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共享、有序调用落地落实,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三是跨域服务同质量。针对以往不同层级、不同区域政务服务事项政策要求不统一、受理权限不统一、办件规范不统一等“症结弊端”,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覆盖11省47市的“跨省通办”业务朋友圈,牵头与驻马店市、湖北黄冈市、安徽六安市等3省7市搭建大别山革命老区“跨省通办”城市群,305项特色事项可以实现异地办理;以深化苏信对口交流协作为契机,与苏州工业园区开设远程虚拟窗口,信阳市全域内可办苏州工业园区事项172项、苏州工业园区可办信阳市县两级事项400余项;开发“市域通办”功能,对全市范围内同一政务服务事项统一标准、统一流程,规范办理条件、材料模板、办理流程、审查标准和办理时限等要素,充分赋予市县之间、县县之间、部门之间对“市域通办”事项的受理权限,融合“全流程网办”和“线下代收代办”模式,让企业群众根据需求通过市、县任意一个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即可就近提出办事申请,窗口人员按照“市域通办”事项清单及办事规程进行收件受理,在不改变审批事项原权属关系前提下,通过“代收代办”“身份代验”“视频会商”“即时协同”“在线核验”等方式进行无差别办理,真正实现“一云受理、一云审批、一云帮办”。